方孝孺年纪轻轻,就已经定型,不可改变,他也不想改变。
百官之中,总有顺应自己的。
“陛下,其实高祖分封诸王,自然也可。”
就在这时,在一众翰林的前方,三位老者之内,有一人起身。
苏闲刚才听到徐膺绪说过,好像是陛下曾经说过的“三老贤臣”?
“哦?刘先生,你有见解?”
朱元璋心神一缓,这诸臣里面到底是懂咱的。
刘三吾语气温和,相比较方孝孺,他的开场白就十分受朱元璋欢迎了,“其实,老臣认为,七国之乱的直接原因,并非是景帝,也并非是七国……”
“嗯?这倒新奇,咱还是第一次听这个,你且说说。”
刘三吾看向朱元璋,“若真要论过的话,倒是要论高祖自己了。”
顿时!
本来还笑着的朱元璋,脸色猛地沉了下去!
你还不如不说!
高祖自己?你是在怪咱吗?
不过,经筵就是经筵,朱元璋自有气度,刚才那方孝孺如此大胆,连高祖驾崩都能随口而出,他都不在意。
这又算得了什么?
“刘先生请讲。”
“倘若高祖分封天下之时,只给其名,而不给其兵权。”
“纵然刘氏子孙坐享富贵,又何尝不能和皇室,一起共江山呢?身怀利刃,杀心自启,这一点老夫是认可的。”
“先生错了!”朱元璋面不改色。
刘三吾只是道:“或许真的是高祖之错!不给其权,就不会见到血肉相残,想必汉高祖在天之灵,也是极为懊悔此事的吧。”
“呵呵……难道七国在最开始,就没有抵御匈奴吗?”
“自然是抵御了。”刘三吾道:“所以才有其坐大,拥兵自重的机会。”
“放肆!难道高祖让他人掌握兵权,就不会出现拥兵自重吗?”
这一刻。
刘三吾没有说话。
反倒是身旁,三老贤臣的另外一位身影,稍显年轻,不同于刘三吾看上去,像是一个和蔼的富家翁。
其清瘦隽雅,依稀可见年轻时期的风采。
正是朱善。
“会的!”他语气肯定。
朱元璋脸色慢慢缓和。
“但若是能效仿前宋,设立枢密院,平日是只在战时,才会调兵遣将,以文御武……”
他话还没说完!
“砰”的一声,朱元璋忽然哈哈一笑,他的语气依旧温和,没有之前的急迫和焦躁,“原来这就是你们的意思?”
“效仿前宋?所以武备废弛,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所以打仗之时,派遣文官监督武官,外行指点内行?”
“所以平日在朝堂,文官高高在上,喊一声为国征战非好汉,东华门唱名才为好汉?”
朱元璋虽然是笑。
但谁都能听清楚,其话音之外的森寒。
朱善倒是脸色如常,只是继续道:“前宋废弛武备太过,世事不就是如此,吸取前人之经验,方能步步改善,我大明改之就是!”
“朱先生,咱现在就是在吸取前宋的经验!”朱元璋语气冷漠。
再度看向群臣。
“若是再无让咱满意的答案,那今日的经筵,就该到此为止!”
“刚凑巧,百官现在就在近前。”
“咱也不借古喻今了,咱就要说说近事!”
“说说咱的祖训,说说近期的钱庄!再说说邓愈等人回京之后的犒赏!另外,秦王晋王明年就要就藩……也借此次经筵之机会,论论当今国事!”
说完这些。
现在的朱元璋也是告诉诸臣,咱不装了,摊牌了。
咱就是在借着七国之乱,来说咱现在要做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