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风云小说>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 > 三亚洲最大电影厂的红色改造(第7页)

三亚洲最大电影厂的红色改造(第7页)

经过简单查看,杨国夫把西南纵队的司令部设在了电影厂主楼进门左边的屋子里。为了确保电影厂的安全,杨国夫安排了一个连的兵力守护这里,并严令所属人员,要对电影厂严加看守,所有士兵搭帐篷,不能进入摄影棚等房间,不允许发生任何破坏。

正在这时,杨国夫接到报告,作战部队需要继续向市内推进,战士们急需作战时放炸药包的木架子。杨国夫询问张辛实可否提供帮助

。张辛实立即找来厂里的木工,紧急赶制。

细致安排之后,张辛实与江浩等人又赶到“小白楼”,他们想研究一下,军队已经打进了城里,那么东北电影公司已经安全了,这时候应该和谁联系?下一步工作应该怎么开展?

“张经理!张经理!”将近中午时分,伴随着一阵敲门声,有人喊着张辛实。开门一看,田方、许珂、钱筱璋三人正站在外面。张辛实的一颗心一下子落在了肚子里,有他们在,东北电影公司接下来要做什么,大家就有谱了。

自4月14日一开战,田方和钱筱璋二人便试图从吉林市以最快的速度赶往长春。此时许珂已经按组织安排随部队先行赶往长春了。火车无疑是最快的,但是从吉林市到长春的火车此时只通到中途的一个小站。田方和钱筱璋急了,再三和火车站的人交涉,反复强调路上遇到任何危险都由他们自己承担,这才动员来一辆机动压道车。

到达长春东郊车站时,看见到处弥漫的硝烟。他们首先来到攻打长春的东南纵队,听说攻占原“满映”的是西南纵队,又辗转来到西南纵队。刚好许珂也来到了这里。

钱筱璋

“走进‘满映’,看到它那庞大的建筑群、丰足的器材设备,我是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为它归到人民的手中而感到万分的高兴。”#pageNote#24第一次见到“满映”的钱筱璋由衷地慨叹。

4月18日

,在东北民主联军的强大攻势下,长春国民党的“铁石部队”和“保安队”两万余人被消灭,国民党长春城防司令及市长赵君迈以及各部门政要全部被俘,只有熊式辉一人坐飞机逃离,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收复了长春。随着取得了胜利的部队,中共中央东北局进入长春。

然而,代表东北局宣传部来接收现在的东北电影公司、几个月前的“满映”庞大厂房和丰富设备的,却不是大家原以为的袁牧之。

就在东北民主联军进攻长春的时候,中共中央东北局也从辽宁东部进入,来到了吉林省境内的梅河口。战争年代,所有的事情都要想到前头,安排到前头。如果长春顺利收复,一些文化和科研的单位的接收是不能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再着手进行的。为了做好妥善安排,东北局宣传部专门召开了一个会议来确定各方任务。会议由东北局宣传部部长凯丰主持,舒群、袁牧之等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确定,因为袁牧之懂电影,由他负责接收“满映”的设备器材;由舒群接收“满洲大陆科学院”,因为据说那里有一部分非常珍贵的图书,舒群在这方面是行家。

安排妥当之后,大家随东北局启程向长春方向进发。可是一上路,袁牧之心里就犯起了嘀咕:拍摄电影,自己是在行,但那么大的一个电影厂,自己可从来没有管理的经验,一旦搞砸了,

损失的可不是一分钱两分钱。更何况,在苏联丢了《延安与八路军》的纪录片胶片,自己一直就怀有一种愧疚感,这次万一再有个闪失,那还了得?!

越想越觉得事情严重的袁牧之,在东北局已经进入长春即将分头执行接收任务之时,他找到凯丰,表示自己难以完成如此重任。

紧要关头,凯丰再次召开会议,这次周保中也参加了。发到大家手上还有由周保中签署的各部门接收布告,布告上由谁接收的一栏暂时空着,等决定后,直接填上人名。会议最后决定,由舒群负责接收“满映”的设备器材,接收“满洲大陆科学院”的任务改由其他人承担。

舒群

4月18日,舒群、袁牧之等人来到了电影厂,田方、许珂、钱筱璋等人格外高兴。大家在他们朝思暮想的电影厂见面了,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大展身手了,也意味着未来的中国有了电影工业的基础。

张辛实早就听说过舒群,是从东北走出去的、在全国都很著名的作家。人群中说话不多的袁牧之,更令张辛实兴奋,那可是电影界的大名人,是电影创作的行家里手。

“我是先来看看大家,并传达一下周保中将军的接收命令。”舒群边说边把布告拿出来交给张辛实,并让他叫人贴在电影厂的大门口。然后,他又告诉张辛实,通知全厂职员,第二天召开大会,正式宣布接管的相关事宜

第二天,由舒群主持,在电影厂的大会议室召开了全体职员大会。会上,舒群代表中共中央东北局宣布,正式接管东北电影公司,由他任总经理,张辛实任副总经理,袁牧之任顾问,田方任制作部顾问,钱筱璋任秘书,许珂任经理室秘书。接管后,电影厂应该立即开展工作,尽快恢复影片生产。“同时给职工发放工资,稳定大家的情绪。”#pageNote#25接着,一系列的会议在东北电影公司的领导干部、创作人员、中国职员和日本籍职员中相继召开。舒群几乎每个会议都参加,他不断地给大家讲解延安等解放区的生产与生活,特别是文艺工作。并将从延安带来的各类刊物不断分发到职员手中。

1946年4月,舒群、袁牧之主持召开东影公司骨干成员会议。右起:袁牧之、舒群、江浩、马守清、马寻、凌元、王光彦、南吕

4月底,东北局宣传部部长凯丰还专程来到电影厂,与干部职工见面。

就在4月18日中国共产党收复长春的当天,国民党的大军已经在四平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交火,战斗是惨烈的。在占领了沈阳、抚顺、鞍山、营口、本溪、铁岭等重要城市和港口之后,四平战役拉开了国民党6个军31万兵力抢夺长春、哈尔滨,进而试图独霸东北的大幕。

全面评估战争形势后,中共中央做出决定,放弃长春,向北撤

退。而针对原“满映”的策略则是,把电影厂搬上“铁轨”,开始一次向北的“远征”。

1946年春天,舒群、袁牧之、钱筱璋等人接收了“满映”的消息传回延安,这令袁牧之、吴印咸等人在1938年创立延安电影团的成员兴奋异常。在上级领导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吴印咸带着全团40多名成员,背上行囊,以八路军总政治部干部支队二大队第四中队的编制,怀着对光影的无限憧憬,开启了东北之行。

这一路山高水长!

此时,东北的局势更趋紧张,除哈尔滨以外,各大中城市都被国民党的军队占据,这么多人想集体长驱直入到达兴山,已经基本没有可能。电影团人员历尽千辛万苦,首先来到了辽宁的安东(今丹东)。

吴印咸

此时的延安电影团团长吴印咸清楚,唯有取道朝鲜,然后再一路向北,从吉林图们一带入境,才有可能安全地抵达兴山。由于吴印咸本人有其他事情需处理,要暂留丹东,所以他把前行的计划做好后,又做了周密部署,确定由马似友带队,进入朝鲜境内。

按照计划,数日之后,电影团的成员们出现在了吉林图们。然后,他们经哈尔滨,过佳木斯,终于来到了两江围绕的兴山。大家坐下来一算,从延安出发,已经整整4个月。不久,因事耽搁的吴印咸也赶到了兴山。

自离开延安赴苏联,袁牧之

已经有近6年时间没有见到延安电影团的众人了。大家为再次相聚而热烈拥抱,高声欢呼。大家告诉袁牧之,目前电影团的工作由当年他的老搭档吴印咸负责,自袁牧之离开后,他们又拍摄了大量的纪录影片。

作为袁牧之的继任者,吴印咸承担了在革命圣地捕捉历史光影瞬间的使命。

(四)“红色箭雨”过松江

1946年5月13日入夜,长春。春风涤荡,刚刚冒芽的青草散发出的气息,令这座东北的城市在枪林弹雨的间隙,恢复了一种难得的迷人的沉醉。

在这座城市的偏西部,即从今天红旗街1118号延伸至火车南站,却是一派被数十束汽车灯光串联起来的繁忙景象。几十辆汽车川流不息,往来于电影厂和火车站之间,像一条长龙,加上沸腾的人声,让人感到格外喧嚣,但到处都是澎湃的激情。

对未来怀有无限憧憬的人们,要把这座电影厂搬到火车上去!

对于搬走电影厂,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早有准备。因为蒋介石已令国民党军队大兵压境,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还不足以与其正面抗衡。只是,谁都没有料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1946年5月上旬,东北局宣传部向东北电影公司下达紧急指示,要求电影厂在军队撤离之前,先行撤离长春,转移到哈尔滨后,再选择新的地点把电影厂建起来。

“人

和物最好都搬走,连一个螺丝钉也不要留!”在舒群、袁牧之、田方、许珂、钱筱璋等几个人召开的碰头会上,大家的意见完全一致。

搬到哈尔滨,不能贸然前往。他们决定,由田方先行赴哈尔滨,面见当时东北局的主要领导陈云同志,寻找不显眼地方,把搬过去的设施设备先安放起来。待地点一确定,长春这里立即动手搬迁,分三批进行。“第一批是重点,要把最重要的电影器材抢救出来,先行运走,因为这是将来建立人民电影事业的物质基础;第二批撤走的是,除了演员之外的全体职工及其家属和剩余的电影器材;第三批是演员,由舒群、张辛实等人压阵。”#pageNote#26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